第125章 雄视天下(一)
看着朝堂上柔弱的隆裕太后被强臣袁世凯摆布于股掌之间,禁卫军的一名协统(旅长)站了出来,他与铁良、溥伟等满清贵族组成了一个捍卫皇权的组织——宗社党。宗社党成立的目的就是维护满清的祖宗社稷,对内要压制袁世凯,对外要对南方革命党人用兵。他们声称即便战死,也绝不媾和,即便逃亡海外,也要组织皇家战时内阁,要与革命党人抗争到底。
这名协统名叫爱新觉罗·良弼,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。虽然只是一名协统,却是军界的后起之秀,而且是皇族血统,所以,他组织成立宗社党之后,立刻给了袁世凯很大的压力。袁世凯跟革命党人谈判,宗社党便在朝堂上指责他“卖国”。宗社党成员多是皇亲贵族,算起来都是隆裕太后的亲戚,袁世凯也不好直接跟这些人比划硬的,因为这大清的天下说起来还是人家爱新觉罗家族的,袁虽贵为内阁总*理,但在人家这些人看来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已。
辛亥年间,大体有这么几家政治势力:黎元洪的武昌势力、孙文等人的同盟会势力、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、袁世凯的北洋势力。这些势力又衍生出诸多英雄,经过一番粉末雕琢,登台献唱。但是,不管是哪位辛亥英雄,都对袁世凯颇为忌惮,只有一个人是例外——孙文。孙文是一个天不怕、地不怕、敢想敢干的主,不管是爱新觉罗还是袁宫保,他都毫不在意。
说话间,年轻的同盟会刺客们已经身怀利器潜入京城。他们刺杀的对象既有宗社党领*袖——爱新觉罗·良弼,又有当朝内阁总*理——袁世凯。对同盟会来说,刺杀政治人物一点都不会让他们感觉不光彩,反而以此为荣。后来的国民党继承了此光荣传统,由一个叫做戴笠的人将其“发扬光大”。
同盟会首选刺杀目标是手握重权的袁总*理。一月十六日,袁世凯在卫队簇拥之下,乘坐马车到总*理衙门办公。当途径丁字街三义茶馆时,突然从茶馆中飞出一枚炸弹,轰然一声爆炸在车队后部爆炸。袁世凯急忙令车夫火速往前冲,卫队紧随其后。没想到这枚炸弹是“虚晃一枪”,更大的危险正在前方。惊魂未定的袁世凯乘坐马车火速向前,经过祥宜坊饭店门口时,从饭店中又飞出一枚炸弹,直入护卫队中爆炸,袁世凯的卫队管带袁金标当场身亡,另外还炸死了六七人。袁世凯则趁着爆炸的烟雾,指挥车夫快马加鞭直冲而出,逃过一劫。这时候,大批军警已经闻讯赶来,当场逮捕了十余人,由营务处总办陆建章负责审讯。
经审讯得知,实施炸弹刺杀的正是同盟会京津分会的革命党人。为了平复袁世凯的愤怒,陆建章将参与此次暗杀的同盟会员张先培、杨禹昌、黄之萌当夜枪杀。
这次刺杀让袁世凯成为了惊弓之鸟,他称病休息,不再上朝,而改在家中办公。朝廷的御前会议,袁世凯都派心腹赵秉钧代表其参加。赵秉钧飞扬跋扈,根本不把隆裕太后放在眼里。赵秉钧跟隆裕太后说,现在要平复局势,必须要南北两政府同时辞职,另组政府。听闻赵秉钧要取消清廷政府,隆裕太后作为一位弱女子,吓得不能作声,只能抱着年幼的溥仪引泣不止。
袁世凯被刺之后,仅仅过了十天,在京城再次上演了一出惊天刺杀案。
这次出场的同盟会刺客,是尚不足二十岁的四川青年彭家珍。临出发之前,他给同盟会同志留下绝命书:“共和成,虽死亦荣。共和不成,虽生亦辱。与其生受辱,不如死得荣。”他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清除掉清廷最后的堡垒——宗社党。
一月二十六日夜,宗社党领*袖良弼从紫禁城乘坐轿回府,刚到府门口,便有一身穿军服的青年拜见,自称某营标统,有紧急军务要面见良弼大人,并递上一张帖子。
良弼抬起轿帘,入眼便看到一名目光炯炯的青年军官,目中凛凛寒光让其陡然心惊不已。良弼心知有异,便令轿夫赶快抬轿入府。但是为时已晚,彭家珍已将随身炸弹投掷到轿底,随着轰然一声巨响,良弼飞出一丈之外,左腿被直接炸断,血流如涌。彭家珍当场身亡。同时毙命的还有良弼的卫兵八人,马夫一人。
良弼被火速抬往医院救治,但因失血过多,两天之后身亡。死之前,他得知刺杀他的人是年轻的革命党人,不禁对其赞叹不已,说到:“彭某,真英雄也。我死,清廷必亡。”良弼一死,京城的王公贵族们心惊胆战。坊间也纷纷传言革命党人已经潜入京城,准备动手,亲贵们于是纷纷携金银细软前往天津、青岛、大连等租借避居。京城里面上到皇亲贵族,下到平民百姓,无不人心惶惶。良弼一死,皇权最后的守卫者宗社党也就随之瓦解。
对袁世凯来说,良弼遇刺身亡无疑是一个好消息,因为朝中再无制衡北洋的势力。袁世凯作为朝廷重臣,在宗社党强烈反对的情况下,总不能堂而皇之地对隆裕和溥仪这对寡母幼子动手,但是现在情况却不一样了,谁还敢对他袁总*理说半个不字呢!
通过暗杀来酿造恐怖的氛围,以威慑满清的皇族亲贵,同盟会做到了。但在孙文看来,这样的压力还不够!
孙文上台之后,立即发布命令,整顿六路兵马准备北伐,要与北洋军血战到底。诸位没听错,孙文回来之前,江南光复各省面对北洋军完全处于守势,如果不是袁世凯故意撤换冯国璋,首义之都武昌估计也已经丢了,此一时彼一时,孙文当上临时大总*统之后,却要挥兵北上,直捣龙潭。
这六路大军分别是:鹗湘为第一路军,沿京汉线向北进军;宁皖为第二路军,向袁世凯的老家河南进军;淮南为第三路军,烟台为第四路军,朝滦州、秦皇岛进军;山海关外之兵为第五路军;陕西、山西为第六路军,进军京城。另外,还成立了海军舰队,汤乡茗出任舰队司令。
孙文亲自担任北伐总指挥,黄兴则出任总*参谋长,林述庆、柏文蔚、蓝天蔚等各有任命。对袁世凯来说,孙文是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对手,是政治高手,对此他极难把握。
一场大战,就此拉开序幕。
大将柏文蔚一马当先。他亲自率兵北上,与张勋展开激战,连克固镇、宿州,并一举拿下了重镇徐州。徐州这个地方,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,在军事地理上非常重要。有人统计过军事史,徐州这个地方平均每隔十年就打一仗。在军事上,徐州为什么会这么重要?这是因为它处于北京和南京的中间位置,是南北方交界点,也是中原地区的东大门。南方政权如果占领了徐州,北方的大门就已经打开。反过来,北方政权如果占领了徐州,就能直面南京城。另外,天津到上海的津浦铁路穿城而过,是运兵的黄金通道。所以,一有战事,这里便会首当其冲。
柏文蔚拿下徐州之后,所部军心大震。由南往北的大门已经打开,将士们更是摩拳擦掌,准备挥师北向。北洋悍将张勋在南京先败于徐绍桢,在徐州再败于柏文蔚,可谓是颜面尽失。
然而,就在这时候,柏文蔚却出其不意地收到了孙文的电报,要求其所部停止前进,原地待命。
柏文蔚百思不得其解,战局如此有利,为什么不趁胜追击?柏文蔚火急火燎地赶到南京,追问大总*统孙文。
孙文告诉他,南北开始议和了。
明明打得好好的,为什么要议和呢?主要原因是临时政府的国库中没有钱了。
临时政府的财政到底有多困难?最难的时候,国库中只剩下十块大洋。打仗烧得是钱,北伐尚未全面开战,陆军部一个月就要支出八百万大洋,而当下的情况是,不仅没有钱支撑北伐,连临时政府的日常运作都成了问题。
政府的钱最重要的就是海关税和盐税。南方有众多通商口岸,按说海关税绝对是大头,但是海关税已经抵押给了列强,用以缴纳各种战争赔款,所以海关税直接存进了外国银行,断不可能交给新成立的临时政府。淮南的盐税已经由张謇进行了改革,成立了同仁泰盐业公司,这是一家股份制公司,张謇对传承千百年的盐铁专营进行了市场化改革,不仅提高了盐农的收入,也让同仁泰盐业公司获利颇丰,但是谁又敢去动张謇的盐业公司呢?看看这份股东名单:张謇、赵凤昌、汤寿潜等,要么是部长,要么就是赵凤昌这样的主,惹得起吗?张謇不同意将钱拿出来给临时政府用,谁也不敢开罪他。盐业公司账上虽然有大笔钱,但是那一部分是国家的,一部分是股东的,还有一部分是盐农的,张謇如何也不可能将钱拿出来支持临时政府。
